台北西區扶輪社

Rotary Club of Taipei West

[例會演講]《坂本龍馬之旅》~ 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 吳建誼(工頭堅) 主講

分享至

一介鄉下武士,帶領日本走向新時代。坂本龍馬究竟魅力何在,讓後世追思懷想不斷?
‧ 他在NHK「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調查排名第三,僅次織田信長、德川家康; 在他的出生地,有日本唯一以人物冠名紀念的「高知龍馬機場」;‧ 每年十一月十五號,全國舉行「龍馬祭」紀念他的誕辰與忌日。


每個人的旅行各有其動機,有的人為了一張圖片的美景,也有人或許是因為一座建築、或一間餐廳,當然也有人是為了購物,其實這一切動機都很好,都沒有什麼高下之分。

「跟著歷史人物之旅行」並非我獨特的發明,某些旅行團原本就有以藝術家或音樂家為主題而去旅行,也是很普遍的。坂本龍馬作為日本歷史上最有魅力的人之一,坊間早已有很多「跟著龍馬去旅行」的指南或書籍,更不用說有大河劇的推波助瀾。


在日本,從事歷史人物的旅行,相對是容易的,大到城市,小至村町,只要跟某個歷史人物有關,莫不視為當地的旅遊資源,大肆炒作,用以吸引對歷史有興趣的人來訪。只要有人來,就有消費的可能性,也促進國民的旅遊。


而日本之所以能做這樣的規劃,或許還有一點應該指出:由於「皇統」延續至今,少了朝代更迭,「由勝者寫歷史」而抹滅前代功績的狀況,相對便不明顯,即使在當下亦有「官軍」、「賊軍」之分,後世仍有平反的可能。因此,日本歷朝歷代的人物行跡,基本都被保存下來,即使是已經被破壞或不存在的,也會立碑說明。


當然,關於龍馬這個人的行跡,之所以成為我的旅行主題,還是有一些私人原因的,那或許是對一種熱血青春改革之嚮往,或者夢想航向世界之豪情。不妨這麼說:這些旅行的過程,正是我去發掘這些原因的過程。


以史為行,有個好處是,為了釐清行程中某些景點與人物的關係,以及書寫的順序,必須重複而且多方面地去查閱各種記載或史料,做交叉比對,無意中增加了許多閱讀的樂趣(當然也花了不少買書的錢)。

有一點必須提到的是,坂本龍馬這個人物,在二戰之後又獲得大眾的注目,毫無疑問司馬遼太郎的連載小說影響甚大。


司馬先生記者出身,從一九六二年開始在報上連載《龍馬行》,一九六六年完畢。司馬先生開始在報上連載小說是一九五八年的《梟之城》,而同為報人出身的查良鏞(金庸)先生在報上開始寫武俠小說,是一九五五年的《書劍恩仇錄》,司馬先生雖起步略晚,卻幾乎可視為同一時期。而《龍馬行》的連載時間,則幾乎與《天龍八部》重疊。
或許可以這麼說,正因為這兩位大師選擇的題材之不同,甚至影響了兩個文化圈不同的取材與影劇主題。武俠小說故有其浪漫與激昂之處,但歷史小說因為基於史實,故還能邊讀邊走,也是一樂。當然跟著武俠小說去旅行也並非不行的,可惜實景與小說的想像通常出入較大,便不如歷史小說了。


話說回來,《龍馬行》作為司馬先生的歷史小說成名作,為求情節吸引人,內容還是有許多出自作者原創的人物和橋段,而且司馬先生的記者背景對於許多細節做了大量功課與何時地訪察,故在旅行的過程中,分辨哪些是真實、哪些是虛構的,其實是頗費工夫。如果有些未經考證清楚的謬誤,責任當在我個人。


自己第一次進行較完整的龍馬之旅,是在二〇〇九年深秋,正逢福山雅治主演的大河劇《龍馬傳》上映之前,前後花了九天時間;當走到最後一個行跡,亦即長崎的龜山社中,站在龍馬曾眺望的風景之前,竟有完成了一場革命之感動。許多熱血和理想,在現實生活中遭受挫折的,彷彿也在那趟旅行中獲得了療癒。


又,在整理這些景點的過程,並未按照旅行順序,也非按照地區,或許是源自我在擔任領隊或導遊時,為了向團員解說歷史的前後順序與來龍去脈,常要互相印證,因此在彙整資料時,便希望循著龍馬的一生來寫,最後再以列表整理。

◆本文摘自木馬文化出版,《工頭堅的龍馬之旅:從高知到北海道,尋訪坂本龍馬的足跡》,作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