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峰圳 臺灣偉大的水利工程。它是一個水利建設的寶庫,一個兼具環境及生態保護的水利設施。於1923年日據時代·臺灣糖業株式會社為開墾蔗田,須充足灌溉用水,水利技師鳥居信平至來義鄉位於小丹林村的「喜樂發發吾」部落附近,發現來社溪及上游的瓦魯斯溪,水量豐沛,卻因季節性水量差異大,而形成「有水不能用」的窘境。故經由調查發現因地質透水性佳,水流滲入地表形成伏流、此區域地下儲水豐富,並決定採「地下水庫」的做法,動員當時本鄉的原住民族人,高達14萬人次,辛苦的建造此工程,從勘查到完工歷時了7年時間完成。
大潮州人工湖 是為了減緩佳冬、林邊及枋寮一帶地層下陷的問題,開發基地位處佔地300公頃。透過補注地下水,除可
減緩因下游沿海地區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的速度外,另可供應每日約10萬立方公尺的地下水。
也配合地形,於上游處全台首次使用「彎道取水」技術,利用溪水過彎的離心力,通過輸水口後在湖內儲存,利用入滲速度快的滯洪補注湖補足地下水量。這並非新的概念,而是仿效兩千多年前先人設計都江堰取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