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原是孫運璿先生擔任行政院長時期的住所,運璿先生於民國69年搬入,至95年辭世,一直居住於此,在此宅邸總共住了26年,是來台後居住時間最久的家。先生辭世後,此宅邸由台北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並委託孫運璿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經過8年時間的研究調查、資料收集、展示規劃設計等籌備工作,並興建一棟可提供服務空間的新館建築,「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於民國103年10月正式開館。
故居寓所的開放,民眾自然可以感受到運璿先生戮力奉公、清廉自持的個人風範,但我們一直希望這個地方,不僅僅只是名人故居。
指定古蹟理由之一,就在於「孫運璿先生乃代表臺灣經濟、科技發展及國家現代化過程之重要推手」,這個面向,可由運璿先生公務上的種種表現出來。而其性格、精神,甚至鮮為人知的一面,則可從個人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充分表露。洋房式的洋館、日式風格的和館,恰可同時處理這兩種主題,且具有分立並連貫的效果。
洋館的空間較為零碎且屋齡較新,因此在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同意下,將部分隔間打通,成為三大展區,以運璿先生為主軸,分別介紹戰後重建、經濟發展奇蹟,以及風雨飄搖中自立自強的台灣。和館則完全保留原有隔間,分別呈現運璿先生的學習過程、家人關係與復健生活。
有別於一般名人故居的原貌展現,我們選擇以現代化的技術,呈現展覽內容:運用紙喇叭的技術,營造運璿先生與部屬上山下水的工作景況;在電子書上,揭示一篇篇內心世界。在現代科技之外,我們還拜訪了眾多認識運璿先生的部屬或朋友,在他們笑淚當中,留下了珍貴的口述影像;也複製了熱情感人的民眾來信;還有一幅幅泛黃照片也都回到牆上訴說過往……。
不以名人故居為名,是內含著先生對於科技的努力,與自認對人文的不夠努力,我們希望來到這裡,可以看到過去,反映現在,思考未來。開館10年來,除了確實管理維護古蹟既有形貌及相關文化資產,亦不斷透過各式活動與展覽,讓參訪者感受運璿先生的生活樣貌,並進一步了解台灣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不定期換展的特展空間,已陸續推出27檔展覽,主題涵蓋科技、藝術、建築、生態、醫學等,並主動將特展帶到校園巡迴展示。
每年舉辦的系列講座,從創新創業到高齡照護,從儒學思想到綠色生活,每場皆有許多民眾參與。而各式活動,如草地音樂會、親子手作課程、電力夏令營、楊桃派對、『星期五的月光曲』台積電文學沙龍、台積電硬筆書法大賞等,都讓紀念館隨時充滿著既科技又人文的氛圍。
至今,紀念館已服務超過30萬名以上的民眾,成為推動社會教育與文化傳承的基地。在未來,紀念館將持續秉持發揚運璿先生精神的初衷,以更豐富的內容、更創新的形式,讓更多人感受歷史與現代的連結,體驗生活與文化的共鳴,為台灣的科技與人文發展書寫更多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