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西區扶輪社

Rotary Club of Taipei West

[例會演講]保存臺灣社會- 生態的生產地景和海景~台大生傳系、城鄉所 彭立沛 教授 主講

分享至

餐桌上那些看似簡單的食物選擇,其實都決定了農村的樣貌與未來。我們常聽到國內外推動友善食農的故事,卻也常一知半解;我們每天仰賴食物帶來的美好養分,卻 隨著人與土地間的疏遠,忽略飲食方式對農業生產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使得產地的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和海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and Seascapes, 以下簡稱SEPLS)快速消失。


所謂SEPLS是指世界各地人們經過多年共同努力,適應周圍自然環境,接受自然賦 予的福祉,創造出獨特的地景和海景;簡單來說,就是在長期社會-生態的生產活動下,人與自然的互動與適應而形成的複合鑲嵌(mosaic)地景和海景,如:次生林、農田、草地和埤塘等。生態學家尤其是森林、動物、植物,以及水資源和土地利用變遷的專家一再 提醒我們,保存生物多樣性及維持生物資源永續利用很重要,人類對自然環境適度的干擾有助於提高生物多樣性。近年來,SEPLS受快速社會經濟變化的威脅,許多生活方式已形成更加標準化、高效率和大規模的生產系統。過去從森林取木材造屋現在採用鋼筋水泥、現代鐵製鷹架取代竹搭鷹架、相思木種香菇被太空包取代、刀耕火種的雜草堆肥被化 學肥料取代,以及家戶生活用的柴火木炭被瓦斯天然氣取代等,當人與自然的關係發生變 化,人類從次生態系統中生生不息循環利用和管理自然資源的手段遽然中斷,人類選擇的 取捨驅動了環境退化、傳統文化消失等不永續的現象。


什麼是里山倡議?
面對永續的挑戰,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於1993年12月29日生效,有196個締約方。2010年10月19日在日本愛知縣名古屋舉行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BD COP 10)中,提出期望在2050年實現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愛知目標。在CBD COP 10期間,日本環境省(MOEJ)與聯合國大學永續發展高等研究所(UNU-IAS)共同發起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由51個創始組織會員組成的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簡稱IPSI),共同倡議世界各地的夥伴,積極致力於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願景。里山倡議致力於建立以國際視野的多元權益關係者的夥伴關係,在不破壞 生態系統的前提下,維持農業生產的日常運作,保存SEPLS以造福人類。

農業生產是基於過去地方人們累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知識,經過長期周而復始的生產與管理實踐,所形成複合的社會-生態系統,借鑒於老祖宗的傳統地方智慧,透過生態系統服務從事生產以取得人類福祉,在四季變化下維護與調節地力和適應氣候條件,透過經驗法則不經意地保育了生態系統、維持生物多樣性與保有傳統生產文化。基此,IPSI主張採用保存SEPLS的策略來管理自然資源,才得以長期地造福我們及後代子孫。


我觀察到一些臺灣保存SEPLS的有趣現象,分享如下:臺灣積極響應里山倡議IPSI秘書處設在日本東京涉谷的聯合國大學永續發展高等研究所,負責承擔IPSI會議、內部成員與其他權益關係者溝通,促進合作與活動,建立夥伴關係。
根據IPSI官網,全球截至2022年12月已登錄有253個案例,其中蕞爾小島的臺灣就有22個組織會員。在空間分布上,亞洲地區有137個案例,非洲地區49個,美洲地區30個、歐洲則有23個,其他地區則不到10個,臺灣的組織團體對里山倡議懷抱熱情,高度認同SEPLS的永續價值;也因臺灣擁有高山海洋的地貌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更有多元文化族群的風土民情,自然交織出案例的豐富題材。

臺灣參與IPSI的組織團體類型相當多元且包容,大至聯合國組織,小至地方農會,包括:學術研究(如:東華大、屏科大、雲科大)、原民團體、地方政府(如:新北、桃園市政府)、國家政府(如:日本環境省)、 非政府組織(如:環教學會、野鳥學會、富里鄉農會)、其他政府組織(如:農委會水試所、林務局、水保局)、私部門(如:觀察家生態顧問、天賜糧源)、聯合國或政府間組織(如:UNDP、UNEP、UNESCO、UNU等)。晚近林務局嘗試邀請臺灣各地認同里山倡議的組織,建立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在產官學研等的推波助瀾下,響應里山倡議已在臺灣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