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西區扶輪社

Rotary Club of Taipei West

扶輪的起源、發展與台北西區扶輪社的誕生

扶輪的起源、發展與台北西區扶輪社的誕生

分享至

一、 扶輪的起源 – Paul Harris創立扶輪組織的時代背景

1. 時代背景

1) 扶輪的發源地 – 芝加哥市,在1833年時,人口只有300人,當時還是個與紅番交易的部落。

2) 30年後的南北戰爭(1861~1865)時,芝加哥市人口已成長到30萬人,之後由於歐洲大量移民美國及工商業快速發展,人口更往都市集中。

3) 1890年芝加哥人口已成長至170萬人成為美國第二大都市,其中1/3由國內流入,2/3是法國、英國、德國、俄國、義大利、波蘭等外國移民,短短60年間人口增加近5700倍。

4) 由於市區發展過速,且語言不通,各國移民各自在市內形成小集團的社區,語言不通的窮人也自成一區,芝加哥雖在進步,但貧困也ㄧ直在快速增加。

5) 芝加哥終於成了一個混亂的城市,到處充滿暴力頭目(政治頭目、經濟頭目’犯罪集團等),使芝加哥成為一個道德淪喪的城市,人民生活在恐懼、貧困、互不信任及孤獨之中,沒有友誼,沒有公理正義,也沒有商業道德,每ㄧ個人都很寂寞、都渴望有足以交心的朋友。

2. Paul Harris的誕生(1868年)以及在芝加哥市的律師生涯

1) 1868年4月19日Paul Harris出生於威斯康辛州,而在佛蒙特州(Vermont)的韋倫福特(Wallingford)由其祖母養育,先後進入佛蒙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以及愛俄華大學。1891年從愛俄華大學法學院畢業後,曾從事新聞記者、教師、股票公司經紀人等不同行業,之後到芝加哥執業律師。

2) 1900年時他雖是芝加哥律師公會及記者協會的會員,但卻得不到足以交心且能信賴的朋友,而甚為寂寞,而且當時芝加哥市的混亂,人與人之間充滿著恐懼與不信任感,使他興起”是否能聚集各種不同職業人士,進行兄弟般交誼”的期盼。

3. 扶輪的誕生

1) 1905年2月23日Paul Harris與他三位朋友,煤炭商Silvester Schiele,礦冶工程師Gustavus Loehr及成衣商人Hiram Shorey共四人在他的芝加哥律師事務所正式成立了第一個扶輪組織,他所倡導的利人利己與服務社會的理念,很快得到其他人的認同。

2) 最初規定每次例會輪流在每位社友的辦公地點舉行,所以當有人提議正式命名的時候,發起人Paul Harris建議採用扶輪俱樂部(Rotary Club)這個名稱,源自於輪流(Rotation)的意義,而後因社友的增加,集會地點就不再限於社友辦公地點,而改在其它場所,但Rotary Club卻一直沿用至今。

3) 當時成立的芝加哥扶輪社是以ㄧ業一人為鐵則,社友均為各種不同職業的代表人士,並且在社員間進行所謂的互惠交易,即是對社友的交易訂單均視為兄弟所託ㄧ樣,不期賺暴利而只在原價加上合理的經費來提供優良品質的產品。

4) Paul Harris的理想 – 不僅為社員追求利益,更要為眾人的福祉而努力。

4. ㄧ個道德淪喪的城市,造就了偉大的扶輪運動

 

二、 扶輪發展重要史略 (詳見附件一)

 

三、 扶輪服務的演進與發展 – 從職業服務、社會服務到國際服務,再加上社務服務形成扶輪四大服務

 

四、 推動扶輪發展的動力 – 扶輪服務哲學的形成

1. 從達爾文的進化論 – 「適者生存、優勝劣敗」到「最有用者生存」,服務觀念變成人類和諧、生存與發展的自然定律,人類社會開始注重服務。

2. 扶輪哲學就是服務的哲學,即所謂的「服務最多、獲益最大」(He profits most who serves best)以及「超我之服務」(Service above self)。

3. 1905年2月23日扶輪組織成立時即展開職業服務,也是扶輪服務觀念的誕生。

4. 1908年Mr. A. F. Sheldon加入芝加哥扶輪社後,他把服務的經營理念開始帶入扶輪社,他認為扶輪精神是替他人設想,也就是服務,而此服務就是扶輪發展的根基。

5. 1911年Mr. Sheldon在第二屆全美扶輪年會上提出「服務最多、獲益最大」的名言,利用這簡單的標語來強調唯有對別人提供最多的服務,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及精神上的滿足。 「服務最多、獲益最大」也可應用到你的事業、職業及人與人相處的人際關係。

6. 1921年Mr. Sheldon在國際年會上正式提出「扶輪哲學就是服務的哲學」的論文。他首次有系統的從哲學觀點,以及人際關係的自然定律來闡述因服務而產生利益的必然性,並且站在人類文化的立場來解說「服務概念」的思想原理及架構。

7. 經過多年的演進,扶輪服務理念與服務哲學終於落實到扶輪宗旨所代表的四大服務。

 

五、 扶輪在台灣的發展

1. 日據時代台灣扶輪之發展

1) 1930年當時擔任RI第70地區總監之日本東京扶輪社創社社長米山梅吉(Yoneyama Umekichi)正想推動在台灣成立扶輪社,特別電請素有扶輪馬可勃羅之譽的RI擴展委員Mr. James W Davidson,於當年12月8日參加香港扶輪社成立後,於1931年1月18日搭船到台灣,並於1月22日參加在台北鐵路飯店召開的籌組扶輪社說明會,同年3月27日台北(Taihoku)扶輪社正式成立,米山梅吉總監親自來台主持。

2) 當時共有28名 創社社員,並由台北帝大總長幣原桓擔任創社社長,其中有林熊光、林柏壽、許丙三位台籍仕紳。

3) 之後由台北扶輪社輔導,相繼於1934年2月17日成立高雄(Takao)扶輪社(創社社員27名),1937年3月17日成立基隆(Keelung)扶輪社(創社社員22名)。

4) 以上三扶輪社,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而於1941年停止活動。

2. 戰後台灣扶輪之發展

1) 台灣扶論的再生- 台北扶輪設之成立(1948) 台灣的扶輪運動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終止,而於1948年當時一些較具國際視野的大陸撤台扶輪社員仕紳及台北地區之官紳與國外駐台人士開始籌組”台北扶輪社”而於2月5日在台北圓山招待所正式成立(創社社員33名),同年6月11日獲准加盟國際扶輪,1948年10月9日在台北圓山招待所舉行授証典禮,成為戰後台灣的第一個扶輪社,創社社長為前總統嚴家淦先生(時任台灣省財政廳長),創社祕書為李保羅(時任台北圓山招待所主任,前昆明扶輪社社員)。

2) 台北扶輪社在成立5年內,致力於內部擴展與鞏固,社員由33名增加到80名。

3) 之後在台北扶輪社的輔導下於1953~1955年相繼成立基隆社、台南社、高雄社、新竹社、台北西區社、台北北區社等。

4) 經過將近60年擴展與努力,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國內已擁有7個地區,共517個扶輪社,社員人數18,774人(根據2008年4月30日收到資料)。

 

六、 台北西區扶輪社的誕生

1. 1948年台北扶輪社的創立,讓因二次大戰而終止的台灣扶輪運動再現生機。由於其所用的語言是英語,加上職業分類的限制,使很多本省籍工商界領袖無法參加。

2. 1954年6月26日,台北社在其例會中決定讓出一部份區域,另組台北西區扶輪社,由該社社友游彌堅先生負責籌設,並派社長朱倚天先生及社友陳國政(陳嘉男前社長之尊翁)先生輔導。

3. 1954年12月25日,在成都路新蓬萊公共食堂舉行”台北西區臨時扶輪社”成立大會,並推舉游彌堅先生為第一屆創社社長,並且以台語為例會語言。翌年,1955年3月18日經國際扶輪總社批准本社為國際扶輪社會員社,並於當年4月5日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授証典禮,成為台灣第一個以台語為例會語言的扶輪社,當時台灣省主席嚴家淦先生與台北市長高玉樹先生皆蒞臨參加。

4. 台北西區扶輪社經過50多年的耕耘,先後輔導成立台北西北區社、桃園扶輪社、三重扶輪社、板橋扶輪社、台北西門社、汐止扶輪社、台北和平社、台北永福社及台北龍山社共9社,加上各社所衍生之子子孫孫,可謂族繁不及備載。 5. 本社是台灣地區成立的第八個扶輪社,實際創社社友共50人,創社以來曾出過6個地區總監,雖經歷半個世紀以上的歲月,至今仍有PP Tower,PP Water及PP Stone三位創社社友仍然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