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為何是台灣?
文明對話的獨特場域
1.台灣的歷史與文化定位
●海洋文明與大陸文明的交匯點:多元包容的文化基因
●儒、道、佛三教深耕的沃土:民間社會的 宗教生命力與創造性融合
2.從「寶島」到「燈塔」的使命
●台灣的軟實力:宗教自由、民主機制與公民社會的成熟度
●作為東亞與全球文明對話的「實驗」
二、哲學基礎:對話何以可能?
1.華夏智慧中的「和而不同」
●儒家「仁恕中道」:倫理共識的基礎
●道家「道法自然」:差異中的平等觀
●佛家「緣起性空」:破除對立與執著
2.西方哲學的對話資源
●哈伯馬斯的「溝通理性」與儒家「交談倫理」的契合
●多元主義宗教觀(如約翰·希克)與東方智慧的共鳴
3.台灣學界的貢獻
●林安梧「後新儒學」對宗教對話的開放性
●台灣學界對跨文化詮釋應積極參與實踐
三、台灣實踐:宗教對話的在地經驗
1.多元宗教並存與互動的日常圖景
●宮廟與教堂比鄰而居:民間信仰與制度化宗教的共生
●節慶與儀式的跨宗教參與(如媽祖誕辰與聖誕節的社會共融)
2.機構化對話平台
●「台灣宗教與和平協進會」:五大宗教(佛、道、基、天、一貫道)的常態合作
●學術界與宗教界的聯動(如輔仁大學的宗教對話系列、慈濟的國際慈善實踐、佛光山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3.草根運動與社會實踐
●宗教團體共同投入環保(佛教慈濟)
●災難救援中的跨宗教合作(如九二一地震、莫拉克風災的聯合援助)
四、方案構想:從台灣到世界的和平路徑
1.教育創新
●推動「宗教與哲學共學課程」:融入中小學與大學通識教育
●設立「全球宗教對話研究中心」:以台灣為基地,培訓國際對話人才
2.文化傳播與符號生產
●打造台灣為「東方靈性之旅」目的地:宗教遺產與當代實踐的體驗經濟
●影視與數位內容輸出
3.制度設計與全球鏈結
●發起「東亞宗教和平論壇」:以台灣為常設地,邀請日、韓、東南亞參與,進一步擴大到全世界參與
●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合作,將台灣經驗納入「文明對話」計劃
五、挑戰與回應
1.政治困境與文明突圍
●超越地緣政治障礙:以文化軟實力突破國際孤立
●台灣的「中性角色」:作為東西方文明的調解者
2.本土化與全球化的平衡
●避免對話中的文化霸權:強調「互鑒」而非「輸出」
●從「台灣特色」到「人類價值」的轉譯策略
●開啟國際王道次序之可能:以德行仁者王
六、結論:燈塔的召喚—台灣的天命與承擔
1.重釋「承天命、繼道統、立人倫、傳斯文」
●「天命、人倫」的現代意義:對人類永續發展的責任
●「道統、斯文」的新內涵:跨宗教、跨哲學的文明基因重組
2.行動呼籲
●對政府:將宗教對話納入文化外交戰略
●對學界:建構具有華夏主體性的對話理論
●對民間:持續深化草根層次的共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