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ary Club of Taipei West

[例會演講]《脊椎手術的演進及 參與鐵人三項的運動介紹》~雙和/萬芳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研究所副教授 魏立 醫師 主講

一、鐵人三項的世界
鐵人三項由游泳、自行車與跑步組成,標準距離是51.5公里,而超級鐵人Ironman挑戰長達226公里(半程為113公里)。此外還有高海拔、低溫等極限賽事,展現多樣化極限鐵人挑戰。參與多元運動減少單一運動傷害,能結識不同背景的朋友,開啟職場之外的新天地。
運動的訓練強度也可依需求調整,有時專注於突破紀錄,有時單純享受過程。以我自身的經驗,曾挑戰全馬3小時8分、半馬89分鐘、Ironman226公里11小時54分,這些數字不只是成績,更是紀律、規劃與意志力的表現。
鐵人三項不僅是比賽,更是生活的縮影。訓練培養專注力與壓力管理,把大目標拆解為小步驟,就能逐一完成。家庭的參與亦是重要的一環,賽事往往能兼家庭旅遊,也讓孩子見證挑戰極限的勇氣與堅持。
現代科技也讓訓練更科學化,例如Garmin Connect、TrainingPeaks 等平台能追蹤心跳、步頻、自行車功率與游泳頻率,協助穩定進步並避免受傷。進而長期參與運動,更能在「家庭、生活與工作」三者之間找到平衡。利用零碎時間訓練,出差時結合健身,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壓力中找到平衡、在挑戰中找到快樂,這正是鐵人精神的真諦。


二、脊椎手術的演進
接著要跟大家分享專業領域-脊椎手術。過去的傳統手術需要大切口、大範圍肌肉剝離,時間長、出血多、恢復慢,甚至讓許多人對手術心存恐懼,認為「開刀就會癱瘓」。
然而,2000年後微創手術快速發展。藉由顯微鏡與內視鏡,醫師能在小傷口中完成手術,大幅減少疼痛並加速復原。以椎間盤突出為例,僅需幾公分傷口,病人多能在術後隔天下床活動。
骨質疏鬆與壓迫性骨折的治療,也因藥物如雙磷酸鹽、Denosumab、Teriparatide 的應用,以及生活中補充鈣質、維生素D,加上骨密度檢測與防跌措施,而有了更完善的管理。也澄清了許多迷思,例如骨鬆不會痛、只吃鈣片就夠、治療無效等,其實正確治療能降低骨折風險達五成。
現代科技的導入更進一步推動手術革新:導航系統與機器手臂可精準定位,生物材料提升融合成功率,AI輔助術前規劃則讓治療更個人化。未來趨勢將朝向更安全的手術、更快速的復原,目標是讓病人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必須釐清的是,大部分背痛不需要手術,超過九成患者可透過保守治療疼痛控制運動訓練改善。手術主要針對神經壓迫或功能受限的個案,例如需神經減壓或脊椎固定。正確的知識與判斷,才是避免拖延與錯誤治療的關鍵。


三、共同的啟發
鐵人三項和脊椎手術有什麼關聯?其實兩者都在提醒我們:「科學、紀律與正確觀念」的重要。鐵人三項強調循序漸進的訓練,脊椎醫學則強調精準安全的治療。無論是挑戰自我或守護健康,核心精神都是把大目標拆解為可行的小步驟,並持之以恆。
在人生中,我們要在壓力中找到平衡,在挑戰中找到快樂,在家庭中找到幸福。無論是透過鐵人三項的訓練,還是醫療科技的進步,最終的目標都是一樣的-讓我們有更好的能力去享受生活、家庭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