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還不存在的半導體產業,今日已深刻影響全球局勢。台灣在五十年間,從科技邊緣之島,成為全球先進晶片的兵家必爭之地。2021年《經濟學人》將台灣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2022年Chris Miller的《晶片戰爭》更凸顯中美科技對峙的激烈。美國以國安為由,施壓台積電赴亞利桑那設廠,川普甚至誣指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
《從邊緣到核心》一書,旨在從台灣視角梳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演變,串起歷史與科技發展,提供對台灣半導體產業過去力爭上游、當前優勢與未來挑戰的深刻解析。
有遠見、魄力的領導人與政策
自19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起,一群有憂患意識的政府官員與海外學成歸國的科技專才,毅然投身於半導體產業,開啟屬於台灣的技術自主之路。工研院當時扮演台灣科技和產業大腦的角色,匯聚了一群科技人才與政策推手,在艱困環境中一步一腳印地孕育了台灣半導體技術,並將科技產業化,奠定今日科技實力的根基。
成長動能:製造、設計雙翼
引進RCA技術特別強調設計和製造能力,設計能力的影響不亞於台積電製造傲人的成就。事實上,今日全球十大晶片設計公司,有三家是台灣公司,聯發科已足以和高通(Qualcomm)分庭抗禮。從消費電子、個人電腦週邊、通訊、網路、手機,逐步精進的晶片設計能力幫助台灣電子資訊產業擴大應用領域,使得台灣在資訊電子產業的發展上,遠優於亞洲其他國家,也同時支持半導體製造能力不斷進步。對形成台灣完善的供應鏈貢獻良多。
點矽成金的經驗
●台灣半導體產業50年發展歷程與其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角色息息相關。
●半導體製造是技術與資本密集的產業,台灣政府的產業政策在1970s-1980s發揮極重要的推動力量。
●政府長期支持人才培育、科技研發、提供基礎設施,促進國際合作,科學園區群聚效果,加速台灣半導體及資訊產業的發展。
●台積電TSMC專業晶圓製造的創新商業模式催生了美國及台灣的重要IC設計公司(NVidia, QUALCOMM, Mediatek..),顛覆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生態,也支撐了極具競爭力的台灣資通訊產業。
●台灣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特質靈活,創新,以客戶為尊,服務全球,發展利基產品成就許多專業的隱形冠軍,策略聯盟是常態 。
地緣政治
●面對日趨嚴峻的地緣政治,各國政府推動發展半導體的產業政策,影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與韌性。
●台灣產業必須持續不斷的創新,投資人才與技術研發,擴大在未來趨勢的跨域應用。
●審慎國際佈局,擴大與全球夥伴合作的機會,創造價值。
自助天助,選擇與趨勢站在台灣這邊
回顧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從一開始在各種爭議中選擇CMOS、堅持訓練設計人才、擴大示範工廠規模…等等,奇妙地抓住個人電腦、行動網路通訊、人工智慧…等等全球產業趨勢,不禁驚嘆怎麼會這麼幸運!這個台灣產業技術未曾有之功業,在早期投入看似一場豪賭,實是自助、天助,準備好了,得以迎向一波波機遇,遠超所有人的想像!
這段波瀾壯闊的歷程,近日也由蕭菊貞導演拍成紀錄片《造山者》,真實呈現這段
從無到有、從邊緣到核心的轉變。這不是童話,而是工程師與政策推動者用智慧與
毅力寫下的實錄。不是奇蹟,而是五十年如一日的深耕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