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西區扶輪社

Rotary Club of Taipei West

[例會演講]來自中古世紀貴族的決鬥運動 – 擊劍介紹~中華民國擊劍協會國際長 林文鴻 主講

分享至

一、擊劍的起源:
來自歐洲中世紀騎士所持有的兵器,當時的對戰劍術,所衍生出來的一對一技擊運動。
這項運動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之後,在1896年第一屆夏季奧運列入競賽運動之一。


二、擊劍的種類:
依照劍的形狀、規則、攻擊範圍都不同,擊劍被分為三類,主要的劍種:鈍劍、鋭劍、軍刀。而依照這三種不同的劍種,在國際運動發展上,也被分類為男女各三種劍,總共六項不同的競賽運動。
FOIL (鈍劍,花劍)
主要發源於法國,國際比賽亦採用法語口令。
鈍劍用劍全長 110cm,重量不超 1 Kg;劍身長 90cm。鈍劍擊劍服共三層,內為一件半身(左半身,或右半身)馬甲,通過扣件扣住;外為較厚重的長筒袖劍服,主要防止刺傷,標準可抗 800N 衝擊力。最外為一件金屬衣,用以導電,與劍尖聯通(有效刺中)即可亮燈顯示。
另配有頭線(連接電衣和面罩),手線(連接劍的護手後的按鈕和劍道上的裁判器),襪子,背帶長褲,平底鞋,面罩(Mask)。三種劍種的面罩制式均不相同。
Épée (銳劍,重劍)
• 現代重劍起源於19世紀的Épée de Combat,是法式宮廷劍的衍生物。重劍和花劍一樣是一種擊刺型武器。
• 重劍用劍全長110cm,重量不超770克;劍身長90cm,橫斷面近似三角形[1],重劍的劍身較硬而不易彎曲,鐘形的護手盤較大。
• 重劍的得分方法是用劍尖刺中對方全身任何部份,劍身橫擊無效。有效部位包括軀幹、四肢及面罩。
• 重劍沒有優先權規限,每次擊中都有效。若雙方在40毫秒(1/25秒)內相互擊中對方,便可以同時獲得一分,電子裁判器會同時顯示紅色和綠色信號(擊中有效部位)
Sabre (軍刀,佩劍)
• 17世紀,被稱為Sabre的佩劍傳入西歐。它們來源於東歐Szabla型佩劍,最早是中世紀時的單刃刀。西歐開始配備這種刀始於匈牙利騎兵。17世紀末和18世紀,許多匈牙利驃騎兵逃亡到中、西歐國家並成為當地驃騎兵的中堅。匈牙利語的「佩劍」-「Szablya」可以追溯至欽察突厥語的Selebe以及匈牙利語的Szab,意為「切」。
• 佩劍是唯一能夠劈、斬的劍擊種類,和另一個劍擊種類中的花劍一樣,佩劍同樣講求進攻權,所以佩劍也不會在劍擊比賽中同時得分。
• 佩劍在劍擊對戰中,可以攻擊的位置是腰部以上的上半身位置,所以包括頭部和背部,只要在比賽中任何一個上半身的位置被對方用佩劍打中,而且對方有進攻權的時候,就視為對方得分。
• 因為在佩劍戰時,上半身和頭部都會帶上通電的衣服和面罩,所以只要佩劍一接觸到這些位置,燈號就會亮起;因為下半身的位置並不會通電,所以就算在比賽中被擊中也不會有燈號。


三、世界擊劍的發展:
去年是國際擊劍總會成立110年紀念,在這100多年當中,擊劍也不斷地在世界各地推廣和發展。尤其是在以奧運為主體的架構下,擊劍的人口不斷地增加。目前有145個國家有擊劍代表隊,大約60萬人口從事這項運動。目前擊劍發展強大的區域以歐洲、北美、東亞為主。國家則是美國、義大利、法國、德國、韓國、日本、中國、埃及等國家較強。


四、台灣擊劍的發展
目前以四級學校為主體,配合外部俱樂部的成立,台灣大約有1500名擊劍選手。參加由全國體總、大專體總、高中體總說舉辦的全國運動會、大專運動會、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等比賽。另外擊劍協會也會舉辦各年齡層的排名賽,選出國手代表台灣參加奧運、亞運和世界、亞洲擊劍錦標賽。擊劍選手普遍成熟期約在20到25歲之間,但普遍而言,擊劍選手的運動生命很長,可以從小學一年級到70歲不等。均有不同年齡層的人在從事此項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