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ary Club of Taipei West

[例會演講]《臍帶間質幹細胞療法於 血液疾病之未來展望》~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內科部血液科 林建嶔 副教授/主治醫師 主講

當前血液疾病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與骨髓纖維化(MF)代表兩種在診療與生活品質上都極具挑戰的疾病。AML 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源自骨髓中異常芽細胞的快速增生,患者常以貧血、感染、出血傾向就醫;診斷仰賴骨髓檢查與分子檢測,治療上因應風險分層,整合化療、標靶與臨床試驗。MF 則是一種骨髓微環境長期發炎與纖維沉積的疾病,常見脾臟腫大、倦怠與體重下降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演變為貧血加劇或轉化為急性白血病。兩者的共通挑戰在於微環境的失衡與免疫調控的紊亂,使得「僅靠殺傷腫瘤」往往不足以帶來持久緩解。


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目前仍是部分高風險 AML 與 MF 的根治性選項。透過提供健康的造血系統與免疫攻擊效果,可望清除殘存腫瘤;但移植亦伴隨年齡、共病、感染與移植物對宿主病(GVHD)等風險,因此「如何同時修復骨髓微環境、降低發炎纖維化並改善移植耐受性」成為臨床重要未竟課題。


臍帶間質幹細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近年在再生醫學與免疫調節領域受到矚目。其來源安全、培養可及、免疫原性低,且能分泌多種細胞激素與胞外囊泡(EVs),具有調控免疫、抑制過度發炎、促進組織修復與抗纖維化等特性。與造血幹細胞不同,UC‑MSCs 並非用以「取代」造血,而是透過重塑微環境、協助造血功能恢復,可能成為傳統治療與移植策略的關鍵輔助。


本次演講將以通俗語言先行介紹 AML 與 MF 的臨床樣貌、診斷關鍵與現行治療佈局,帶出骨髓微環境與免疫失衡在疾病自然史中的角色,並簡述 HSCT 的適應症與侷限,讓大家對「治療不只針對腫瘤本身,更需照顧其賴以存活的土壤」有整體認識。進而聚焦 UC‑MSCs 的生物學基礎與臨床前證據,說明其在抑制發炎、調節巨噬細胞與纖維母細胞活性,以及透過 EVs 傳遞修復訊號等機轉。


我們團隊的初步動物研究顯示,在骨髓纖維化小鼠模型中,經 UC‑MSCs 介入後,骨髓纖維化染色程度下降、脾臟腫大獲得改善,並觀察到與造血微環境修復相符的變化。雖然這些結果仍屬臨床前證據,尚需更嚴謹的臨床試驗驗證其安全性與有效性,但已提供「以微環境為標的」的新思路,特別是對於發炎驅動、纖維化顯著且對標準治療反應有限的族群,UC‑MSCs 有潛力成為多學科整合治療的一環。


展望未來,UC‑MSCs 可望在三個面向創造價值:第一,作為移植前後的「微環境調節者」,降低發炎與纖維化、提升造血功能復原;第二,結合現有標靶或免疫治療,透過「腫瘤‑微環境雙標的」策略延長反應持久性;第三,發展來源標準化與產品化(含 EVs)之先導臨床研究,建立可擴充的製程與品質控管。國內產學醫若能攜手於標準製程、適應症選擇與臨床設計上通力合作,將有機會在血液疾病的精準與再生醫學交會處,提出具國際競爭力的解方。


總而言之,AML 與 MF 的治療正從「單點攻擊」走向「系統修復」。臍帶間質幹細胞並非萬靈丹,但其免疫調控與抗纖維化特質,讓我們看見改善骨髓土壤、支持長期造血與提升治療耐受性的希望。期待藉由本場分享,促進醫界與社會各界對再生醫學的理解與支持,為血液疾病患者開啟更安全、有效且可近的治療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