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ary Club of Taipei West

[例會演講]《數位時代 對眼睛與健康的影響》~ 台大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臨床助理教授 葉伯廷 醫師 主講

在過去這幾年,我們見證了數位科技的爆炸性成長,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遠距工作、線上學習和社交媒體的盛行,讓我們的生活與數位螢幕緊密相連。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 電腦視覺症候群( ComputerVision Syndrome, CVS )。

什麼是電腦視覺症候群呢?它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一系列眼部與眼外症狀的統稱,包括眼睛疲勞、頭痛、視力模糊,甚至頸部和肩膀的疼痛。這些症狀的產生,與數位螢幕特殊的視覺需求有很大的關係,例如螢幕的字體清晰度不足、對比度降低,都使得我們的眼睛必須更努力地工作,長期下來便導致疲勞。根據統計,電腦視覺症候群的盛行率高達 69%,影響著各個年齡層的人群,這顯示了它的普遍性與嚴重性。

談到數位螢幕,就不能不提到「藍光」。藍光,顧名思義,是可見光譜中能量較高、波長較短的光線,主要介於400至450奈米之間。來自數位螢幕的藍光,被認為可能與電腦視覺症候群的症狀有關,它可能增加視覺疲勞和不適感。一些動物和人類細胞研究也顯示,高能藍光可能會引發角膜細胞凋亡、氧化損傷,甚至導致視網膜損傷,這也引發了學界對藍光與黃斑部病變之間關聯性的疑慮。 

然而,藍光真的是全然的壞蛋嗎?事實上,太陽光才是地球上最大的藍光來源,而我們的眼睛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早已適應了自然光線。更重要的是,藍光對我們的生理有著重要的益處。它能幫助我們調節生理時鐘、維持精神集中、提升正面情緒,並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讓我們在白天保持清醒。

我們的生理時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但在現代社會,人造光源徹底改變了我們作息。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三位發明藍光LED的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及中村 修二),這項發明使高效能的白色LED成為可能,進而廣泛應用於各種數位產品。許多 3C 產品,如平板、LED 霓虹燈、電腦螢幕 和手機,都含有強烈的藍光峰值。當我們在夜間過度暴露於這些人造藍光下,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導致失眠,而睡眠不足則會影響細胞修復功能,甚至可能增加與荷爾蒙相關的癌症風險。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藍光對眼睛的危害呢?這是一個需要用科學證據來理性評估的問題。根據國際照明委員會( CIE )於 2019年的聲明,對於一般人來說,在正常環境下,藍光對眼睛造成危害的機率是相當低的。但是,對於眼睛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的孩童,或已患有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長輩,還是建議要避免過度且長時間的藍光曝露。美國眼科醫學會(AAO)在2021年也明確指出,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來自數位設備的藍光會對眼睛造成實質性傷害。

總結來說,儘管藍光與黃斑部病變的關聯性仍需更多流行病學研究來確立,但我們知道藍光會誘導氧化壓力,並可能破壞視網膜細胞。因此,在預防與管理電腦視覺症候群上,我們需要採取更全面的策略,而不僅僅是依賴單一的產品。
該如何避免電腦視覺症候群,首先,是螢幕位置與光線的調整。建議將螢幕中心點置於視線下方15至20度,距離眼睛約20至 28英吋。同時,要避免螢幕反光,並可考慮使用防眩光濾光片。其次,正確的坐姿也至關重要,選擇能提供良好支撐的椅子,並確保雙腳平放於地面。

另外是要如何「減輕眼睛疲勞」。我們強烈建議採用「20-20-20規則」,也就是每使用電腦20分鐘,就休息20秒,並眺望20英尺(約6公尺)遠的地方。還有,在使用電腦時應有意識地多次眨眼,以減少乾眼症狀。
總而言之,在迎接數位時代帶來的便利與挑戰時,我們應當保持理性的態度。雖然藍光的危害尚無定論,但長時間用眼所導致的疲勞是真實存在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自身習慣做起,透過正確的用眼姿勢、適當的休息,並配合科學知識,來保護我們的眼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