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ary Club of Taipei West

[例會演講]《老工藝‧新生命, 藺編工藝產業的實踐故事》~台灣藺草學會/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黃增楨 理事長、蕭博駿 經理 主講

苗栗苑裡,這片被大安溪灌溉的土地,曾在百年前長滿柔韌的藺草。風吹過田野,草浪起伏,如海潮翻湧。那時候,這些草不只是植物,更是養活萬人的生命線。全世界有六成的草帽來自這裡-苑裡,名副其實的「帽業王國」。
然而,時光翻頁。工業化的浪潮取代了手工,塑膠製品取代了天然纖維。原本繁盛的藺草田逐漸荒蕪,婦女們的編織聲靜止在老屋門口。藺草的光景,一度被時間掩埋。
從傳統到再生
藺草編織的歷史可追溯至十八世紀。那時,道卡斯族的婦女沿著大安溪畔,採集野生三角藺草,編成草蓆、墊子與生活器物。到了日治時期,苑裡婦女洪鴦開始嘗試編製西式草帽,開啟了藺編的黃金年代。
草帽大量外銷日本與歐美,帶動地方經濟,婦女們一絲一縷編出的,不只是商品,更是家計的依靠與文化的象徵。那段歲月裡,藺草是台灣與世界接軌的媒介,是勞動與美感交織的結晶。
戰後,外銷中斷、塑膠製品崛起,藺編產業陷入低谷。1970年代,婦女多轉入工廠工作,藺草編織逐漸成為記憶。如今仍在編草的工藝師,平均年齡已超過七十歲。這是文化斷層的警訊,也是我們這一代必須接住的責任。
青銀共創的力量
2009年,社區民眾成立了「台灣藺草學會」,以社會企業的方式推動藺草產業復興。我們相信,文化不能只依賴懷舊,它必須轉化為生活力。
於是,我們創立「藺編工藝學校」,編纂教材、建立工藝師認證制度,吸引超過650位青年學員參與。平均年齡僅40歲的新一代,與資深工藝師並肩工作,重新定義了「傳承」的意義。
我們說,「以編為業,以產養藝」。
讓學藝者能以此為生,讓工藝師的技藝不再只是展示,而是職業、是生活。
建立在土地上的文化基地
目前,我們的核心據點位於苑裡鎮山腳社區。
這裡有正職工藝師六位、返鄉青年四位,長期與國立聯合大學USR計畫與地方學校合作,營運「農村工藝生活館」與「蓆物書房」。
這些空間不只是教室與展館,更是社區的文化客廳。
從手作課程、藺草DIY,到深度導覽與農事體驗,工藝融入了生活,也重新串起了人與土地的關係。
我們還與多位農友契作,復育藺草田,每年收成數千斤新鮮藺草。不灑農藥、不用化肥,讓溪邊的生態重現,紅磚、灰石與綠草交織出「溪仔田」的原貌。這片田,成了我們對土地最溫柔的還願。
從地方走向世界
2014年,我們創立自有品牌「臺灣手藺」。
以「手感體驗、延續傳統、創新設計」為理念,讓藺草從農村走進城市,從生活器物變成設計語言。
我們與米其林主廚合作「藺食筵」,以藺草為餐桌的主角,結合陶器、木器與在地食材,創造五感交融的用餐體驗。也與設計師周裕穎攜手,讓藺草作品登上紐約時裝週的伸展台。
此外,更參與倫敦工藝週、柏林工藝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活動,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工藝的細膩與韌性。
循環的希望
我們在山腳社區重建了「農村工藝生活館」
它的前身,是台中新社花海的展館。活動結束後,我們將建材拆解、運回苑裡,用卵石砌牆、竹編夾泥、藺草裝飾,化廢為美,建構新的文化基地。
如今,這裡是居民聚會、茶敘與展演的空間。孩子在這裡學編草,長輩在這裡分享記憶。一捆一捆的藺草,牽起了一代又一代的情感。
結語:從土地長出的未來
藺草的故事,不只是懷舊,而是一場地方與時代的對話。我們以教育、設計、品牌與社群為橋樑,讓古老的技藝在當代重生。
當風吹過那片會呼吸的藺草田時,我總會想起一句話:「文化不是被保存的東西,而是被生活著的力量。」
在這條返鄉的路上,我們正用每一根草、每一雙手,讓老工藝,重新長出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