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林 先生 (自由作家)
劇場創作者王墨林先生作品結合社會運動與劇場行動,挑戰主流論述,持續對抗體制對自我、身體的宰制。透過創作與論述,對台灣當代劇場研究,從劇場作為社會實踐、文化運動的立足點,建構其獨特的美學架構與辯證史觀。長年的劇場實踐,持續一以貫之的批判精神,展現不妥協的時代意義。
台灣在八○年代解嚴前夕發生的小劇場運動,在我個人的生命中,留下的是—段深刻的回憶。而這段回憶儼然已成台灣一九八七年七月一日後,從長達近四十年戒嚴史走進解嚴的歷史見證。
而我做為小劇場運動的參與者,今天回頭看這—場不只是小劇場,更是舞蹈、美術、音樂都捲進來的前衛藝術運動,我深深體會到我們所創造的歷史,不是隨心所欲地開創出來的,也不是在我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所展現出來的。
這場發生於八○年代解嚴前夕的小劇場運動,是在歷史發展的規律下,從過去繼承下來的遺產中所發展的。那麼我們要問的是,做為非主流、體制外,並具有一定激進性的小劇場運動,它所繼承的歷史是什麼?
當從事戲劇運動的前輩們,在日據時代及光復後戒嚴前所進行的「新劇運動」,貢獻出他們的行動意志,並反映做為戲劇運動者的親身證明反映個人與歷史、理想與現實、激情與理性的真實辯證。
相對於八○年代小劇場運動的吾人後輩,更為深刻感受到:戲劇隱喩著一個時代如何演變的痕跡。不管日據時代及光復後戒嚴前的「新劇運動」,或八○年代的小劇場運動,確實灌注了其中每一位參與者的激情與力量,滌蕩了戲劇工作者内在壯美的胸懷,此乃反映出這個時代獨有的歷史性。
所以不管新劇或小劇場的運動,即使不能成為歷史所要記載的文本正文,但它們卻更能反映歷史在戲劇活動中的真實本質,豐富了歷史内容。戲劇與歷史一樣,都是具有它們内在的有機思想。
保羅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既是如此,我們又何必因獎賞而喜樂,畢竟這種喜樂在這段已漸成不自覺的歷史之中,不過是一片過眼雲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