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tary Club of Taipei West

[例會演講]【臺灣三萬年文化與族群的故事: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華麗轉身】~國立史博館前館長 王長華女士主講

博物館的型態經過長期演化成為非常多樣化,博物館的定義也會隨著時代社會變遷而有所不同。現代的博物館更經常被塑造為科學與文化藝術推廣終身學習的中心,是公民與社區的空間,許多典藏人類文化資產的博物館更是旅遊與觀光的關鍵夥伴,在環境劇烈變化的今天,也是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中心。


博物館是國家文化力的展示場域,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誕生於 1980 年南迴鐵路興建工程出土的卑南考古遺址,經過多年籌建後於 2002 年正式開館營運迄於 2020 年 6 月服務超過 750 萬人次觀衆後,史前館啟動建築景觀與常設展更新工程暫停對外服務,2023年5月完成並對外重新開放服務。


史前館本館建築主體為世界知名後現代主 義 建 築 大 師 Michael Graves 設 計,原有建築外觀以美洲原住民族傳統編織的意象作為符號,簡化並放大呈現。然而長久以來受限於既有設計的動線,展廳設於二樓及地下一層,與地面層錯開,遊客易迷路。原先的空間如山之廣場及玻璃屋餐廳等,因不適於台東的天氣,使用率偏低。另一方面,考慮近年博物館的定位也改變。透過景觀及建築空間的改造,打造更具生活性與精神性的博物館,貫徹「開放博物館」的意志。大破大立的設計保留原有外型但是打除了四座大樓梯,在山之廣場立面新增了一條水平線,下方是通透的玻璃及出簷陰影,調整了建築與土地的關係,上方保持原設計厚重的量體感,最終這個設計取得「2023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設計類特別獎」榮譽與肯定。


常設展廳中「台灣史前史廳」展示的是從 30,000 年前冰河時期來到臺灣的人群,以及 6,000 年前帶著農業與製陶技術渡海而來的新石器時代移民,直到現今,仍不斷有新的人群來到臺灣生活的考古挖掘。
臺灣在這漫長的30,000 年歷經各時代人群的傳承與變遷,留下了相異卻融合的物質文化,形成特有的臺灣文化。南島常設展廳以「南島世界・世界南島」為主軸,呈現南島族群彼此之間以及與外來群體流動、彼此相遇與交纏的過程。位處太平洋的臺灣,一直是人類遷徙與文化發展的重要節點,因此 展覽述說的不是他者,正是我們身處其中的南島世界,以及與全球交錯協商的世界南島。語言學使「南島」在地圖上有了具體輪廓,
更是先民無數次朝日出方向領航拓行,與浪潮交會的結果。在「島是船.海是路」的展示思維下,藉由展示議題與案例,促進你我的思考與反省,期待坦然面對過去,並且同心邁向共好的未來。


探索館猶如史前館的館中館,空間機能包含服務臺、多功能教室、創意工坊、親子休息暨遊戲區、探索遊戲區及「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示區。規劃透過遊戲與故事兩大核心,引發親子觀眾探索史前文化的好奇心,以及對原住民歷史議題的同理心。本區的策畫理念,不是呈現知識,而是說故事,透過故事刻劃普世情感與經驗,引發觀眾的感知與同理,進而彼此理解、相互尊重。自然史展示廳以「時間旅程」來訴說臺灣島誕生的故事,動線安排依時間順序,分別呈現於「誕生」、「冰期」、「新世代」三個展示室,透過「地質—生物—人」的序列,逐步討論人與自然的互動。


史前館的展示廳內容及建物落成且歷經24年的服務大眾之後,對既有內容與形式予以調整、更新或改善,以回應博物館承載的豐富歷史與共同記憶,並藉著更新後煥然一新的內涵,向人述說「史前館的豐富史前史以及南島語族文化內容,正是台灣與世界交會的重要節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