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時代中,最重要的還是秉持王道思維,王道是以人為本,是活的,可以應用在不同的領域。
何謂王道?「新王道」並非帝王之道,而是大大小小組織的領導之道,「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是新王道的三大核心理念,且所創造的價值要從「六面向價值總帳論」來看待事物的總價值,在〝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外,更要重視〝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也唯有透過不斷創新創造價值,持續建構一個能共創價值且利益平衡的機制,才能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
此外,從王道來看利益平衡,社會價值是由所有利益相關者共同創造,利益(也有六面向)是創造價值的重大誘因,唯有利益平衡才能確保發揮團隊力量及持續合作。但很重要的是,平衡無法絕對,只能追求〝相對〞平衡。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隨著時間與狀況的不同,平衡的機制也需要隨時加以調整。
古人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出自論語)今日,施振榮董事長則要提出:「譯不正,則思不準。」翻譯如果不能精準掌握概念原本的意義,翻譯後就容易造成誤解與偏頗。
舉例來說,「AI」的英文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雖然一般習慣翻譯為「人工智慧」,但翻譯為「人工智能」更貼切。因為AI本身並沒有智慧,AI是透過晶片讓運算力可以延伸,但它們只是接受指令去運算或分析大數據,背後還是要靠人來指揮,人的智慧才是活的,晶片運算只是死的。
對於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之間的差異,施振榮董事長的觀察認為,人腦的優勢在於處理「活的東西」(變化、整合、不可預測的事物);至於人工智慧的強項則是針對單一能力(如運算、辨識分析圖像、分析大量數據)的表現會遠遠超越人類,主要是處理「死的東西」(重覆性、較沒變化的事物)。
此外,很多人將「Industry」翻譯為「工業」,其實Industry的英文是「產業」之意,一字之差,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實際上,Industries還包含了GDP占2/3以上的服務業,甚至教育產業、醫療產業,都是Industries的一環。
又如「IoT」(Internet of Things),一般翻譯為「物聯網」,但這個翻譯只重視了看得見的“物”。其實所謂的「Things」包括了“事”和 “物”,物是有形的,事是無形的,反而許多無形的事串聯起來背後的意義更為重大。
另外談到「Virtual」,其實它的英文原意並不是指“虛”的,雖然看不見,但卻是指具體的、有效的,有實無名的意思,但中文翻譯「虛擬」的字義往往會誤導了大家。
施振榮董事長也與大家分享他的座右銘:「挑戰困難、突破瓶頸、創造價值」。人生要有意義,就在於能創造價值,對社會有所貢獻。而要創造價值,就要能突破現有的瓶頸,之所以成為瓶頸,必有其困難處,若能挑戰困難進而有所突破,就能為社會創造價值。
施振榮董事長的做法就是:「Me too is not my style.」跟隨非我風格,不一窩蜂,追求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子來。諸如為突破傳統文化瓶頸,以「利益共同體」來破除「一盤散沙」、以「不留一手」來取代「師傅留一手」、以「分散式管理」來取代「中央集權」、以「傳賢不傳子」來破除「家天下」,以突破傳統文化。
同時施振榮董事長一路走來也挑戰一般人性的盲點,所以他習慣反向思考,管理上「享受大權旁落」,充分授權給同仁,他認同「認輸才會贏」、「要命不要面子」,並相信「利他是最好的利己」,落實人性本善,持續建構一個可以激發人才潛能的舞台。
而對於經營管理上的變與不變,施振榮董事長認為,目標不變,方法可變;價值觀不變,執行因時空情境而變;組織文化基本信念不變,詮釋作法可因人而異。每個領導人都有他自己的個性與風格,他相信授權可以讓公司經營得更好。
最後,施振榮董事長跟大家分享,AI是仍不斷精進中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善用AI一定會吃虧。AI就像電腦、手機,使生活更便利,工作更有效率的工具,也會越來越好用。
因此面對AI新時代的來臨,未來我們也要有新的思維,我們應該借重AI工具,來協助我們完成許多的工作及任務。
AI也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一個過程,不用過度擔心因為AI出現,會對社會造成一些衝擊,因為人類文明的演進就是如此,每個時代總是會有創新的事物出現,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要以正面的心態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