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駐台代表 柯思畢Omer Caspi 先生主講
以色列在大家的印象中,主要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為位處歐亞非的交界),就像是該區域的「橋樑」。除此之外,以色列也擁有具有脈動感的城市生活,以及優美的自然環境,更是候鳥停留的熱門地點。
以色列在1948年5月14日建國,人口在74年期間,由最初的80萬人成長到900萬人,這其中包括74.4%的猶太人、20.9%的阿拉伯人,以及4.7%的其他民族。該國也是一個以移民為基礎的社會,連猶太人本身也在不同的時期返國移民。其國土大小為22,072 平方公里,人均GDP為$43,200美元 (2019),失業率約3.7%。
談到以色列的現代的發展史,誠如一句諺語所言: If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lemonade。雖然以色列始終面對不友善的鄰國,也缺乏各種天然資源,但是面對困境
和生存的限制,以色列一直保持正向及樂觀的態度來持續發展。例如:在Zvi Tabor博士在1955年開發了一種新型太陽能熱水器後,今日90%的以色列家庭使用太陽能來加熱水,贏得了國際知名度。面對周遭敵國,以色列也自行研製的一種“Kfir”戰鬥機及可攔截短程火箭的“鐵穹”導彈防禦,並且持續大量發展軍工產業。1964起也建置了國家供水系統、灌溉系統、尖端的農業和水產養殖技術、及海水淡化廠。從那時起,五家海水淡化廠共滿足了國內 80% 以上的用水需求。
以上的各種建設和工業,都反映了「高科技是以色列的引擎」的策略。以色列的高科技貢獻了該國大量工作機會、稅收、GDP、股市比重、及出口。以色列更是世界上投資R&D研發比例很高的國家,約佔4%。
談到以色列成功的元素,包括學術、軍事、新創事業、私募資金、成長型公司、跨國企業,和政府的支持。早在1969年,以色列政府就成立「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其目標是增強以色列民用經濟部門的經濟賦權。該辦公室在2016年更名為「以色列創新局」,以培養和開發以色列的創新資源,同時創建和加強支持整個知識產業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框架。政府以該資源來參與投資,以協助民間企業研發新技術及分擔風險。此外,以色列國內也有各種不同領域的孵化器和政府共同搭配協助企業。
此外,以色列也成為多個國際知名企業設置辦公室的首選地點,包括1964摩托羅拉成為第一家在以色列設立研發部門的美國公司、1972 – IBM在海法的Technion 計算機科學大樓開設了第一個研發中心,及1974 -INTEL在海法設立晶片設計中心。
比起台灣的產業生態,以色列其實展現相當的互補性。例如以色列相對比台灣多規模小但致力創新的企業,展現小規模大效益的策略。以上策略其實和以色列的「民族性」有密切的相關。例如以色列鼓勵做事要有彈性、多元及創造力。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也重視連結、和諧、和互補性。以色列人更重視團隊精神、努力工作、即時反應、勇往直前的hutzpah精神,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態度,最後,以色列人「不把失敗當作是終點」,而是當作是成長的養分。
適逢今年是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ISECO與駐台拉維夫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ECO設館30週年,為了慶祝雙邊友誼與豐碩的交流成果,以色列駐台辦事處特別在中正紀念堂舉辦攝影展覽「當台灣人遇見以色列攝影展」(免費參觀),邀請各界好朋友把握展期蒞臨欣賞,共享台以雙邊交流成果。<Ben翻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