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西區扶輪社

Rotary Club of Taipei West

台灣文化獎得主

王麗萍

介紹

虎尾厝沙龍

建築物所有人:王麗萍 小姐

「虎尾厝沙龍」,隱身於虎尾街市巷弄中,興建於 1940 年代。兼具和風與洋味之「興亞式」建築風格,七十餘年來,見證了日本時期台灣現代化之軌跡、以及「虎尾郡」作為台灣糖業之都的過往風華。從建築生命史拉開的歷史景深得以望見:「虎尾厝」標識著獨特的新風格符碼,以全新的視覺經驗與使用行為,成為當時社會知識與進步的象徵。作為經濟開發浪潮下少數留存的歷史建物,「虎尾厝沙龍」建築的保存,正是「替未來留住現在」。

 

為現在創造未來:灌注靈魂生命力土地,是永遠的鄉愁。建築既是社會理想,也代表文化象徵。當全球化讓遷徙變得更容易,地方性卻可能逐漸消失。

虎尾厝主人王麗萍曾說,「只要有一點資源,必定要留在故鄉。」回望歐洲沙龍人文啟蒙、在地生命返照思考,在這個70餘年的和洋老宅,透過性別、生態、另類全球化的共構視角,彰顯屬於在地的靈魂生命力。

 

以藝文沙龍搭配古厝建築,把所有過去被皇室貴族壟斷的經典美感,解放進入常民生活經驗中。不間斷的藝文座談與專題策展、主題行動,【虎尾厝沙龍】點燃雲林美學新亮點。作家、創作人、藝術家、社會運動工作者,在此優雅匯聚流轉,搭建起閱讀現場,以文學、美學、生態、親子、全球化等議題,深度連結 社區間文化關係、推展出土地文化運動能量。於是,一幢老屋、幾盞燈光、滿室風華,細語輕聲召喚著海內外「老雲林人」、「在籍雲林人」、島內移民的「新雲林人」…,成就了這塊土地最美的人文風景,儼然成為雲林的「客廳」。未來,繼續發展出「雲林學」,讓雲林人、虎尾人看到曾屬於自己的歷史,恢復自己的驕傲。

 

「虎尾厝沙龍」是台灣少見的「興亞式」建築民宅,無公部門介入或政府、商業資源挹注,由民間文化人士獨立自主修復保存。隱沒在市區多年,建築得能在時代洪流中再現風華,以私有化的產權推動公共議題、展現超脫公部門的彈性自由度與智慧高度廣度,甚為難得可貴。

 

 

建築物特性:

  • 再利用之典型成功案例。
  • 日治時期洋風住宿。內外部環境均保有當年洋房風格。
  • 屬日據時期或光復初期之折衷式樣之洋式建築。
  • 己由所有權人完成整修並具適當之再利用。